MD传媒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中心

赏析秦锦屏女士两篇佳作

日期: 2021-09-03 21:41:39  钟胜兆     来源: 四季花城
 
4E2F3F4B-6E79-436F-92CC-8743892DE539.jpeg
         
       在“抗疫情”期间,我蜗居在家,又一次从书架上抽出我的“忘年交”文友青年作家秦锦屏女士赠送给我的两本文集:一本是她本人的文学专著《这么旺的火,也烧不热个你》(此集包括七篇秦地民俗短篇小说,这是该集的首篇);另外一本是由福田区委宣传部文化宣传专用资金资助出版的第二届《福田好故事》中的由福田作家采写的42位来自不同行业为深圳特区建设做出过不同贡献,曾有过感人故事的“追梦人”。秦锦屏女士采写的《有匪君子居福田》,也放在文集的首篇。
       以《这么旺的火,也烧不热个你》 为例,张红杏这个绰号“满天星”的麻脸美女的大胆泼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爱情,实现了自己的婚姻,挤走了别人的婚姻,成了一厢情愿的“篡位新娘”,作者一味地赞赏她的泼辣,没有用现代精神文明的视角来理性地对待她设圈套骗人的“狡诈”,虽然张红杏最后的“放弃”,在某种意义上乃是她的良心发现后的“赎罪”表现,也是她的良知发现爱情不能“一厢情愿”,以落得个“强扭的瓜不甜”的终身遗憾!
       作品中除了表现张红杏的泼辣强悍和事事不服输的性格外,还表现了她后来在胡二锁及王小慧这对“初恋情人”面前的“愧疚感”和“赎罪感”,这从王小慧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和“人流”,(她已生了三个女娃,想再生个男娃)她老公孙学军要求来张红杏家“坐月子”时,张红杏不但欣然同意,而且在她家“躲计生”的半个月中,(后来被计生办发现抓去“人流”)做到不是每天嘘寒问暖,就是一日三餐有好吃好喝的小心翼翼地侍候到家,另外,她又给胡二锁与王小慧有“郎拉琴妹唱戏”的机会,好像这个家庭的“主妇”角色已经转换了,王小慧俨然成了“主妇”,张红杏却成了侍候主人的“丫环”。从这里可以窥见张红杏仁慈善良的淳朴本性。在这里作者采用了先贬后褒的艺术手法。
       另外,作品在写胡儿台村担任生产队长胡新化时,一方面批判了他头脑中仍保留旧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包办婚姻”的陋习;另一方面写了他敢于与当时在王家庄担任大队长的赫赫有名的王冒源(王小慧的父亲)提出与儿子“退婚”,这一点上也表现了他是一位不畏权势、作风正派的农村基层干部;当后来发现张红杏与儿子结婚后,不但对他二老特别孝顺,而且家务都是红杏一个人操持,并干得井井有条,特别是红杏承包了村里的“果园”,成了劳动致富的“苹果王”和“万元户”后,她把到省里去参加劳模表彰大会的名额让给二锁时,公公胡新化更是深受感动,并用媳妇红杏爱家顾家的种种佳话来教育文质彬彬、四体不勤,只顾看书、拉琴 、唱戏的儿子胡二锁,从这里说明胡新化是非分明,在教育儿子上从不为儿子护短!作者在表现胡新化的人物形象时,也是采用了先贬后褒的艺术手法。
       笔者认为该作品以“信天游”为基调,以爱情为线索,演绎了一出张红杏与王二锁的爱情悲喜剧。作者把主人公放在“文革”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具有时代印痕特色的时期,作者中青年时,身处改革开放的深圳这块热土,却满怀深情地追忆历经“文革”生活在秦地黄土高坡的少年时代的民俗风情,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到即将消失的农业文明的美好之中,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质朴的家乡父老的家国情怀!
       作品结尾是以张红杏在一个早晨,趁胡二锁还在熟睡中时,把她已经写好的“离婚协议书”,悄悄地放在桌上,让二锁签字,去照顾在大学毕业后来深圳创业的儿子胡杨,她听说她媳妇小黄与儿子胡杨还没有领证,就未婚先孕了。她得把她对丈夫二锁的爱转移到在深圳生活的儿子和媳妇身上,帮助他们打理生活,以了却她“换个地方活它个潇潇洒洒,风风火火”的心愿。
       作品最后写道“第二天一早,红杏走了,她走的时候,二锁还在梦中,她睡得正香,孩子一样。”在这里,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悬念“红杏走后,二锁会与王小慧结婚吗?”笔者认为当时胡二锁与王小慧这对初恋情人重续前缘的主客观条件(王小慧的丈夫孙学军酒醉后掉入壕沟被淹死)都已具备,这是不言而喻的事,不用赘述。
       笔者认为从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的结局来看,无论对胡二锁、张红杏、王小慧来说,都是一出先悲后喜的“悲喜剧”,故事结局含蓄地交代胡二锁与王小慧这对“初恋情人”终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夙愿;张红杏这位年仅49岁的中年妇女走出黄土高坡来到深圳帮助正在创业的儿子和侍候即将临产生孙子的媳妇小黄,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坐标,这也是抚平心灵创伤的一剂良方。一句话,三人间最后都各得其所,找到了心灵归属的港湾,这可说是理想的“喜剧结局”。
       还有我最欣赏作者的是她有着谙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读完作品后,给我总的感觉是该篇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如当公社夏干部问到胡儿台村小队长胡新化“她的政治面貌是什么?”时,她还不等胡队长回答,红杏就抢先回答“麻子脸!”又如。作者用“满天星”来形象地比喻张红杏的“大麻脸”;如计生干部找到王小慧家,发现王小慧去躲“计划生育”去了,就把她老公孙学军铐走了,临走时留下话:“该扎不扎,房屋拉塌,该流不流,赶猪牵牛。”这句话是一首“顺口溜”,形象地刻画出“计生干部”在百姓中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神态。作品中张红杏、胡二锁、王小慧三人吟唱的“信天游”更是自始至终循环回荡:如张红杏爬在墙头对着胡二锁的窗户唱“这么大个窗户,这么大个女子咋不出门(嫁人)”;又如王小慧在胡二锁家“躲计生”时唱的“你妻不是凡间女,妻本峨眉一蛇仙。红楼交颈春无限,有谁知良缘是孽缘……”;二锁对着王小慧唱道“这么长的辫子探呀探上天,这么好的妹子,我见呀,见不上个面……”从中看出小说中三个人物的爱恨情仇跃然纸上!我想如果不是作者少年时代就同秦地的父老乡亲打成一片,听老一辈讲述“文革”时期,散发黄土高坡泥土香味的民俗故事和爱情故事,要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此完美结合的佳作是完全不可能的。
       下面再来赏析《有匪君子居福田》这篇佳作;正像中共福田区委宣传部部长熊国雄在“序言”中所说“他们胸藏浩然之气,汇集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行业的典范和标兵,也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人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养分,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作品主人公集书、画、印于一身的著名书画大师罗永炜,这位于1994年从广西老家来深圳创业的“追梦人”的奋斗经历,验证了这句话的精辟性。他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在一家知名公司当“打工仔”开始干了两年,就制定了“十年寒窗”的“追梦计划”,他选择了“失业”,2005年他辞妻别子,北上京华,游学三载拜师学艺,在京期间,他拜访了各类书法名家,参加了多次书法大赛,都获得“摘金夺银”的好成绩。因此,他堂而皇之地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8年他回到深圳,就教于深圳书画艺术学院,开始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从此百花五路长城大厦小区内就有了门庭若市的“积微草堂”。
       从作者叙写的罗永炜这一介平凡书生在深圳这块热土圆梦的历程,说明了深圳是我华夏儿女“追梦”和“圆梦”的好地方!因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这是他圆梦的客观条件。还有一个更为主要的主观条件是罗永炜十余年来为了“追梦”,严于律己,做到立德丛善,我赞赏罗老师的美德有如下几点:
        1、 从小熟读《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孔孟文化典籍,因受古代历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到后来能做到“文化自信”。
        2、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传承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这一“国粹”而自强不息。
        3、 热情好客,懂得感恩。在他的“积微草堂”络绎不绝的家长携学童来向他拜师学艺;他见到他们来时总是忙着烹茶待客,有时还拿家长送给他的水果来待客;他经常举办“答谢宴会”,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恩师和挚友表示感谢,他宴请的嘉宾有时多达上百号人。
       4、 为人谦虚低调,从不显摆自己。正如作者对他的评价“吸引大家的不是他的颜值,而是他的人品。”
        5、 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他热心公益事业,对学校、残疾人、家乡都曾给予过力所能及的帮助。
       笔者认为罗老师和许多来深圳创业的“追梦者”一样,有幸生活在习近平新时代,无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他都已具备,这是他来深圳能成就一番书画艺术事业的根基!
       我虽然未同罗老师谋面,但阅读了这篇作品后,罗老师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却自然地会在脑海中不时地浮现,仿佛我也来到“积微草堂”,聆听他在向我传道、授业、解惑一般,给我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想作者如果不是经过多次与罗老师的零距离的采访,该作能写得如此逼真也是不可能的。罗老师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写得如此丰满而栩栩如生,这与作者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夹叙夹议、顺叙倒叙、心理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交叉运用有关,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读了秦锦屏女士这位德才兼备的青年作家两篇佳作,让我这位年逾八旬的老翁茅塞顿开,让我感悟到一个文艺家首先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树立为圆“中国梦”而尽到自己作为华夏儿女一份绵薄之力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我是从2012年3月秦锦屏女士以福田区作家协会主席的身份率团送书来四季花城举行交流座谈会开始结识的,后来在她的推荐下我又先后加入了福田区作协和深圳市作协。鄙人从2012年3月与秦锦屏女士相识开始至今,我与这位“巾帼才女”,建立起彼此赤诚相待的“忘年交”友情,最让我感动的是四季花城社区工作站曾为我两次“诗文集”的出版举办研讨会时,她因忙于公务不能前来参加,却亲自联系著名作家祁念曾、《深圳晚报》高级记者王光明、汪仕林及著名文艺评论家周思明等到场来参加拙作的“研讨会”,让我听了众位方家对拙作的中肯评价后受益匪浅!
       有幸退休后来深圳结识了秦锦屏女士这位多才多艺的文友,我为此感到荣幸和骄傲!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她的抬爱和扶持下让我在深圳圆了我少年时代的“作家梦”!
       在我的眼里秦锦屏女士是个能抵制一切诱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深扎根在草根平民中的“平民作家”,无论是读到她的“乡土文学”作品还是读到她的“社区文学”作品她都能做到文字朴实,语言大众化,真正做到“人品”与“文品”的完美结合,做到“文如其人”。
2021年9月2日